[寫不完] 關於新聞媒體

Day 2,362, 03:06 Published in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by Nekolan

(用內褲蒙蔽一下無頭雞的眼睛,雖然沒頭哪來的眼睛。)



因為每次看台灣新聞都會讓人想翻白眼,所以寫了一篇關於新聞媒體的文章這樣。
有沒有寫完,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因為我經常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媒體可以寫的東西太多了,偶爾寫一點。 有什麼忽略掉的,等想到有該補充的再補充吧。


--

服務、娛樂、商品都可以顧客導向。 但新聞媒體並非商品,要是也是以觀眾導向,說什麼因為觀眾愛看這種鬼話,那就已經沒有什麼媒體專業可言了。

新聞媒體本應該追求專業,因為專業才因此獲得收視肯定。 不該為追求利益不擇手段,也不該是提供服務給政客來操控人民思想的工具。 而台灣的新聞媒體經常是不則手段地透過娛樂效果、以觀眾導向來討好特定收視族群並換取其收視率,又透過這樣的高收視率來說明這樣的自己是專業的。 可這樣的行為根本就是本末倒置,與所謂真正的新聞媒體專業背道而馳。 而可怕的是當一個新聞媒體因採用了這樣的方式獲得到了不錯收視率及利益時。 別家媒體看到不但會認為可行,而且還能發洩自我情緒,做起來也相對輕鬆,是都會爭相模仿,放棄原本做為新聞媒體該有的專業的。



至於什麼樣的新聞媒體才是專業呢? 簡單講就是報導事實。 而報導事實的要點有 平衡報導、長期性追蹤、多觀點報導、去娛樂化、去立場、去感情及情緒等等。

平衡報導: 一天的新聞絕不能只把焦點放在一件事情上。 除非是專題報導,不然即使是一件大事,也不能過度擠壓到其他新聞的時間。 因為正在發生的大事永遠不會只有一件的。


長期性追蹤: 一件新聞有後續報導是必要的,事情並不會因為新聞沒報而獲得解決。 如果沒有長期追蹤,你就會看到人民只有10天記憶的這種現象。 至於要多久? 參考日本東京都前知事豬瀨直樹收政治現金一事,至少追蹤了半年以上,目前還是有追蹤報導。 至於地震與防災相關新聞,畢竟日本太常地震了,因此地震相關從來就沒停止過。 也就是說事情只要沒有一個階段性的結果,就不可以有"停止追蹤"這一回事。 想想,如果是以這個標準來執行的話,台灣的新聞會沒有東西可報嗎? 還需要用一些什麼褲子口袋有幾百塊錢毫無意義的東西來充當新聞嗎? 施壓、利益、賣人情、省麻煩、省時間、省錢、沒爆點等等都是停止追蹤的可能因素。(不過至於為什麼那種鬼東西會變成新聞,我倒是合理懷疑有可能是有人想靠媒體關係來增加知名度,那麼也一樣是免不了多少有利益輸送方面的可能性,不過這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多觀點報導: 例如訪問對象。 那就是兩邊當事人、以及一位以上且觀點各不同的學者或專業人士。 而新聞媒體本身並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新聞媒體並非該領域專業人士,也非當事人。 另外也不可選擇性報導。 說實在的我一直對街頭訪問感到反感,因為不專業的媒體往往會挑自己想要的效果跟方向。 民調可信度都那麼低了,街頭訪問真的還能信嗎? 真要用挑的至少挑出兩名以上觀點完全不同的民眾來呈現報導。


負責、更正、真實度: 做新聞媒體的畢竟也是人,總會有報導錯誤的時候。 但是從不更正自己報導的錯誤,就是一種不負責任、也是不專業的行為。 像是台灣有幾家媒體都有過明明報錯了,還當做沒那回事的。 就跟某些官員及商人一樣,只想等著風頭過。 他們不更正自己、也不想承認自己的失誤。 再來就是做為新聞媒體在報導時用詞必須與其消息的可信度相符合。 就好像網路上不也都會有所謂的『不負責任報導』、『做夢』、『爆掛』等用詞。 當看到這些詞時,也就是一種提醒。 因為它代表著該文章內容很多都未經證實。 究竟是事實還是單純只是謠言就必需透過更進一步的查證。 至於新聞媒體雖然不可能會在報導中使用這些網路用詞,但也是有"疑似","似乎"跟"謠傳"類似這樣的話術。 當消息或資訊還不夠清楚時,使用這樣不確定的說法也是合理且無法避免的。 反倒是消息剛出來時說法過於篤定的更加應該去懷疑其可信度。 說實在的,有時候還真想硬性規定台灣的新聞永遠在旁邊全都給我打上『資訊可能不足,單純從媒體角度的看法,新聞內容不一定事實』等字樣。 另外報紙社論附上姓名以及在新聞中寫明作者名稱也是一種基本的負責任的方式,就算是筆名、暱稱也好。 不留下姓名,有一大原因可能是對於自己的言論及其事件可信度不願負責。 他們應該都清楚自己的說法是有漏洞的,可仍然為某種目的發表其文章。 這樣的文章有時不僅含有恐嚇意味,造謠的可能性也都相對地高。 而至於採用這種無署名的文章的報紙媒體,你覺得它的新聞專業度又能夠好到哪去呢。 別把沒寫上自己名字的社論文章跟新聞當回事。 看看就好。


去娛樂化、去邏輯、去立場、去感情及情緒: 沒有最專業,只有更專業,越是能做到這些就越是能夠較完整呈現出事實與事情的本質。 但若沒做到,就會出現以下的等等狀況。

一、情緒引導
在專業的新聞中本來就不該有這種語帶個人情緒及充滿個人主觀的形容詞。 在新聞中表現個人情緒,雖然生動且有人味,但也會產生立場,同時也是一種情緒引導、一種不專業的表現。 例如標題或者內容中出現『慘!』『怒!』『沒人性!』『無能!』『竟』『可憐的』…等等字眼以及配樂,都是一種情緒的引導。 你可能對一件新聞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與情緒,或者對自己的想法有所懷疑,但因為新聞媒體的個人觀點跟立場認為這件事是很慘的或是該令人生氣的,因此觀眾的情緒與思考也很可能在第一時間就被媒體帶著走或是加深自己的想法及情緒的肯定。

二、轉移焦點
對我來說,新聞媒體會把焦點轉移,不管原因為何,很多時候都是刻意的。 無意的是不知輕重,而故意模糊焦點、捨本逐末的便是下流無恥。 但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基本上都稱不上是專業。 關於過去反媒體壟斷一事,有人會說要是陳為廷沒那麼不禮貌,就不會被媒體找到機會轉移焦點了。 這的確是事實,但在這也必需說如果台灣台面上的新聞媒體都是專業的話,也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了。 因為他們知事情輕重,也不會為了某特定目的或利益,而刻意轉移焦點。

三、邏輯引導
專業的媒體是有幾分事實就說幾分話,基本上是不可進行邏輯上的推論,更何況是刻板印象下的無邏輯推論。 例如標題『蔡正元沒說謊! 影片揪「黑衣人」棒砸車』,像這種媒體自己當起法官的行為根本就是不可以的。 另外也不可以以偏概全、一概而論。 比方說,除非是有經過大量人數採樣的民調,不然單就簡單的街頭訪問,新聞標題跟報導就不可有“反應兩極、多數人支持、多數人反對”等結論。


專業的新聞媒體是能夠讓觀眾自行發揮獨立思考及邏輯能力的。 反之就是操控人民思想與情緒。 當然以上說法並不是說所有新聞必須都要是同一套專業標準。 像是晨間新聞為表現出一天活力及正向開始的感覺,的確是會刻意避免讓要上班上課的人看完新聞產生壞心情。 第二點是這樣有正面情緒的新聞,也的確是比較能夠吸引年輕人關注時事。 就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大概是屬於晨間新聞的特別允可的專業。 但我們一般並不太會認為晨間新聞會比晚間新聞來得專業就是,因為以一般新聞專業範疇來看算是勉強能夠容忍及包容的最低限度吧。 另外我們也不會要求說可愛動物新聞等娛樂性新聞要求有多專業吧? 也就是說不同類型的新聞也都會有不同的專業標準。 可問題就在於,當所有時段的新聞都變得情緒化且更加地變本加厲時,因為一些目的而想抓住觀眾群時,那麼新聞專業標準便會因此變得模糊而崩解。

讓我們再看看中國的新聞媒體,表面上相較於台灣媒體的確是有其專業度。 只是掩蓋事實的過程中也包含扭曲事實。 一但出現不利於中國政府的訊息,專業就單純只是洗腦及河蟹工具外面的包裝紙罷了。 兩國的主流新聞媒體的主要目的性差別在於一個是必須有利於中國政府,另一個就"多元"(?)一點,有商人、宗教、黨派及中國政府等等。 不過就另一個角度來看,對於台灣新聞媒體環境倒也不用過於悲觀,至少能被允許的觀點比中國多,非主流媒體觀點也依舊能有一定的存活空間。

另外如果是論談話性節目,它畢竟不是新聞,那麼明顯的個人立場是可以有的。 只是有時候我會覺得與其說『來賓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倒不如說『以上言論乃來賓個人經驗及觀點』會比較恰當。 因為節目製作單位與電視台是絕對會有自己的立場的。 畢竟節目挑的來賓是哪種人他們自己最清楚,透過來賓挑選來控制節目屬性與討論方向的當然是該節目製作單位。 而決定播出該節目的電視台,自然是認為這樣的節目屬性跟效果是他們需要的。 比方說電視台及節目長期讓節目內容只能單一一種聲音,默許節目出現行為猥褻、動作誇張情緒失控的來賓,不阻止來賓使用非事實之資料抹黑他人或者斷章取義。 那麼也就能夠同時表現出該媒體組織的品德低下,及那重效果不重視專業的態度。

我自己特別喜歡把台灣的新聞媒體看待成人。 因為他們就跟人一樣有著不同的立場、個性、情緒、行為、道德值等等。 雖然專業的新聞媒體不應該這樣,但是以台灣目前的現狀來看確實是如此。 所以以台灣目前的階段來看,我個人會建議『盡量認識各種不一樣的人,多交各種與自己想法不一樣的朋友』。 這聽起來好像挺容易的,但實際上是有難度的。 因為我們一般都喜歡接近與自己個性及想法相近的人,也不會想聽反面意見讓自己產生負面情緒跟壓力。 你可以想像一個人越是沒辦法包容與自己觀點及想法不同的人,就越是可能容易黏在固定的那幾台符合自己風格跟想法的電視頻道前。 不過更大的重點是有一種新聞媒體我們是不能跟他有頻繁的來往,更是不能與他做朋友。 那就是會刻意惡意抹黑攻擊他人、扭曲事實的新聞媒體。 (用觀察的心態倒是可以。)


剛剛前面講的是不專業,至於"刻意惡意"扭曲事實這部份,其實已經跟專不專業無關了。 因為這根本已經不配稱作是一個新聞媒體了。

抹黑是在扭曲事實後出現了受害者才出現的詞彙,實際上講的就是扭曲事實這麼一回事。 而新聞界本最不該被容忍的就是媒體明顯有意扭曲事實。 不要說不專業了,這可以說是完全不配稱作是一個新聞媒體。 因為既然報導事實是新聞媒體的基礎,那麼新聞自由就必須建立在以不抹黑他人為前提來進行。 例如媒體自己"動手腳"製造新聞也是扭曲事實。 也就是說刻意惡意扭曲事實就不會是在新聞專業的範疇內,並沒有痛斥自己的媒體自由被別人打壓的合理性。 就這一點來看,我自己都懷疑台灣NCC的標準到底在哪裡。 不把媒體刻意惡意扭曲事實這部份當做是很嚴重的事,盡只會管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新聞媒體與記者本該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他們應該清楚自己的工作對社會會造成有多大的影響。 也正因為如此,只為追求事實真相的記者才會受到人們的尊敬。 不然做法如自行揣測、扭曲事實的三流八卦媒體,被人們稱作『妓者』跟『霉體』也都只是剛好而已。


那麼網路新聞又如何呢?

這部份NCC感覺似乎管不太到的。 不過網路新聞也並沒有比電視或者報章新聞來得專業就是,但好處是網路提供了大家溝通討論的平台,即使回應新聞的內容普遍都實在不怎麼樣。 曾經有人貼文跟我說網路無法讓人進入深度思考,有很多人僅僅都只是跟風罷了。 但我卻不同意這一觀點,因為在還沒有網路之前,我們並沒有辦法能夠如此簡單地把各式各樣的人都湊在同一個地方討論時事。 對我來說,這頂多是因為網路能夠輕易地做到這樣,所以才使這樣的現象外顯出來罷了。 另外就是媒體上網找新聞的這麼一件事。 基本上我個人並不反對記者上網找新聞,因為這是在這個網路時代裡必然會出現的狀況。 但是,如果一個記者只會抄網路訊息,連做更進一步的詳細查證都沒有的話,那跟跟風者及盜文者又有什麼差別呢? 既然是記者,就要比一般人有更進一步的動作及資料,才有符合此職業本來就該要有的專業及態度,不然充其量也就只是個能夠在主流媒體上貼文的缺德鄉民罷了。


新聞例子

標題:宜蘭鄉親看陳歐珀:失禮、荒唐

結果文中沒有半點有關宜蘭鄉親的說法,雖然文中的政治人物是宜蘭人沒錯,但卻又無法代表所有宜蘭鄉親。 而標題裡宜蘭鄉親後面加上冒號的用法,除非是真的有人整句標準地說出:『失禮、荒唐』,不然是不可以這樣標的。 再者,這跟網友說、綠委說、藍委說並沒有什麼太大差別。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說的話,並不代表整個族群。 沒有表明清楚此為個體表態是一種不專業的寫法。 不但有刻意誤導之嫌,也可能會製造族群對立。 不過就算內文有宜蘭鄉親的說法也不足以採信就是。 因為這與街頭訪問是同一道理。 而公眾人物說什麼,也只是他的個人觀點及立場罷了。 再來就是這一件事,本來打從一開始就沒看到影片,基本上是由媒體個人揣測、看圖說故事居多。 而看的人也沒瞭解清楚就跟著high,不是別有目的就是太容易被媒體牽著鼻子走。 除非之後有更明顯的資訊放出來,不然媒體不應該做出鬧場的結論。


標題:殺人當好玩!10惡少酒後毆街友 笑傳LINE:好像打死人

“10名無良惡少把人活活打死後,不僅從容的騎車離開,甚至還發Line給朋友,開玩笑說「好像打死人了。」”
(除非有提供LINE畫面顯示的確帶有明顯開玩笑意味,不然不可以寫“開玩笑說”。 這部份,媒體自己揣測兇嫌心情的成份有點大。 不然我也可以這樣講:『10名未成年喝酒。 喝醉後,有可能覺得無聊、想找樂趣,於是拿了棍棒去打街友。 酒醒後發現似乎闖了大禍,Line給朋友說:「好像打死人了。」』)

“竹東偵查隊長黃兆灃指出,兇嫌酒後因為無聊,「為了好玩,就到街友晚上睡覺的地方毆打他們。」”
(所以那個直接引句是誰說的...=w=a 應該是隊長說的吧? 如果是嫌犯說的,那差別可就大了。 我是沒看到兇嫌有說為了好玩的影片。 就算有,前後面是否還有說什麼被剪掉了,我們也不得而知。 但我相信喝醉酒的確是有可能會high到把拿棍棒打人當做是樂趣。)

“甚至還有家長在受訪時說,「他們沒有什麼不良嗜好」、「他們很乖」,「小孩子只是出去走一走、玩一玩,沒想到會發生這種事。」讓人看了不禁搖頭。”
(一樣就跟我前面說的。 前後面是否還有說什麼被剪掉了,我們還是不得而知。 而且到底是哪幾個家長說的? 沒這樣說的家長怎麼辦? 另外根本沒必要把自己的情緒寫上去。)

不過以上我說的也不是絕對符合事實,畢竟資訊有限。 但是我可以跟你說這篇新聞寫得很爛。


標題:冷血!毆死街友不知悔改 10惡少犯後用LINE串供
(不要把自己的情緒跟判斷寫上去。 而且確定10個人都不知悔改? 法官大人你好!你一定有窺視別人思想的能力吧? 10個人都被你看透了啦!)

“現在年輕人怎麼回事,把殺人當好玩的,活活打死遊民!”
(下什麼怪結論。 以前也是有發生過的吧?)

“警方循線逮捕這群惡少,發現少年還滿不在乎,說只是好玩而已,甚至用LINE互相串供。”
(這部份比上面那篇清楚一點。 LINE串供畫面詳細希望。 是說,我小的時候有過做錯事被發現,因為愛面子,不想表現出害怕的樣子,一開始也是會表現出一臉滿不在乎的樣子說。)

“竹東偵查隊長:「(酒後)因為無聊,為了好玩,所以到遊民晚上睡覺的地方去毆打他們,過程中下手太重,結果10幾個人就把他打死了。」”
(所以是隊長說的。)

“主嫌甘姓少年父親說:「有跟他講不要這樣子做,可是他那些朋友就每天都來找他,有時候整個晚上都沒有回來。」”
(比上面那篇好一點,至少有寫說這句話的人是誰。)

“以通訊軟體LINE串供,要大家口徑一致,說當天是因為聞到臭味,進屋察看,發現有人死亡,嚇到才沒報警,冷血行徑讓人髮指。”
(看起來有用LINE串供的可能性是頗高的。 至於闖大禍後,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情。 是否全部10個的未成年在闖禍被補後,還是覺得無感、不知悔改。 我們不得而知。)


當然我並不是說我自己講得就是符合事實的,但是新聞媒體也一樣不該如此篤定就是。 今天你看了一則社會新聞,就覺得兇嫌應該被處以死刑。 可你到底對這個案件有多瞭解呢? 你對案件的瞭解,頂多也就只是來自於新聞媒體的觀點跟訊息。 不要讓媒體的觀點輕易地變成是你自己的觀點而不自知。 我們常說台灣的新聞都亂報,但當新聞內容合到你的意時,我們卻偏偏又會去相信它。 我們就這樣選擇性相信與不相信某些特定方向的訊息。 在這樣的雙重標準下,刻板印象跟二分法思維自然而然地便因此成形。

--
備註1:自己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別去看新聞,因為會做出錯誤判斷。 另外即時傳出的訊息,最好不要馬上相信,因為後面往往還有更多更詳細的消息,可能會修正最早之前的訊息。 因為我都是這樣犯錯誤的。

備註2:好的新聞媒體是存在的,但是往往都不是台灣那些電視、報紙、雜誌上的主流新聞媒體。 畢竟主流容易有太多權力與利益因素。

備註3: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