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SomeFun-難得正經,由WANGZICK之SHOUT發感。

Day 1,483, 22:03 Published in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China by EdgePerson

今天早上起來,看到了一篇的SHOUT,「梁文道講路西法效應」,雖然說我還沒看過《路西法效應》這本書,但是光看到梁文道先生所打出來的心得,便讓我有了些感觸,所以我就馬上連結到線上購書網訂購了一本,希望書內重點沒有全部被雷出來,能讓我有些驚喜能在書內由自己發現出來,而且不得不說,梁先生的介紹也是十分有力,簡單的刺入核心的筆觸,加上客觀卻不失公正的心得,讓我對這本書已經感到濃厚的興趣了。


在文中,先生提到了另一本書《辛得勒(拉)的名單》,這本書是由湯瑪斯‧肯纳利先生所著作的一本類小說,內容是說一位德國二次大戰時期的一位商人:奧斯卡‧辛德勒,在依附納粹黨的勢力之下賺錢的同時,卻又能同時不失本心的幫助受到當時掌權者希特勒迫害的猶太人,這種行為在那個時候的危險程度,就好比現在在回教國家大聲的嚷嚷著你是一個反伊斯蘭份子一般,每一天都可能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是危險的,對自身是有不可預料地傷害的,當然,只是危險性可以相比較罷了,其正面性和與人向善的行為是完全不可以比擬的。


辛德勒是真有其人,但實際上的性格、為人處世已不可考,在書內所描繪出來的辛德勒是由作者湯瑪斯先生一個個地訪問受過其幫助以逃離納粹魔掌進而生還下來的幸運兒對他的認識,以及一些二戰當時的紀錄文書,所加工出來的,其作者筆下所創造的辛德勒並不是個完美的聖人,他一樣愛享受金錢、美酒、女人,照書內的說法,他所擁有「美德」並不是完美的,甚至以當時環境來說,是奇特的。


當時的納粹,在歐陸上來說,是霸主、是不容質疑的君王,大權在握、生殺一令,且不說對錯,這種狀態下的德國,可以說就是像一個權力的巨大集合體,以我所了解的認知來說,希特勒及其手下的軍官,都並不覺得其是錯誤,甚至認為其他人種是反逆,是不如自己的螻蟻,假如將這種現象縮小一點來解釋,我想可以這麼認為:納粹是一個獨裁組織,且有其規則,當有其他的人是在體制外,是不願跟著規則而行為的,那就變成了一群體制外的人來反抗規則,那規則擁有的一方,自然的認為自身的權力受到質疑,看到這裡的朋友,不彷把這情況帶到你自身的週遭,想想自己是學生,想想自己是員工,想想自己是老師,想想自己是老闆,相信你能更有體會。


但當時的辛德勒是一個奇特的存在,他既是在「規則內」的納粹人士,卻也同時在挑戰規則,在依靠納粹帶給他巨大的戰爭利益的同時,又盡其能力的去幫助猶太人逃離威脅,就好比一個公司高級主管,已經身為一個管理者,依靠公司給他優於一般員工的條件而使得擁有財富,卻又反抗著公司規則,超越制度的去給予員工方便。


這種行為在不同角色的認知解讀下,是全然不同的面貌,身為權威的公司一方,制定的規則是為了讓公司運作不會偏離應有軌道,而身為反抗制度的員工,在一開始就主動或被動的接受了規則的情況下,還是會想要改變些什麼,讓自己能夠更舒服的工作,所以,權威方理所當然的會認為這主管的行為是在損害公司利益,是在破壞公司體系;而反抗方則會認為,這名主管深得人心,懂得體恤下屬,儘管可能有些破壞規則,但是自己已經是受益者,也不必在意其他的了。


假設今天你是一個權威者,你所制定的規則受到反抗、尊嚴被挑戰的時候,你會用什麼角度去解讀反抗者的心情?是鐵律鎮壓抑或是稍作讓步?但是不論從何做法,你都是希望反抗者能接受你創立的、或是想維護的體制,如果你是一個反叛者,你又會用什麼心態去看待規範你的體制?所以,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位置不同,你被挑戰了的時候,在你做出反應之前,不彷先想想當你是反叛者的心情,當你想反抗不平等之前,也希望能靜下心先想想,你是維護規則的一方時又會如何。


這些對立的情況,其實在你我生活週遭隨處可見,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甚至是路邊攤販跟客人:老闆的角度當然是利益為先而定了個與你期待不同的相對高價,而客人則是想要買的便宜一點而殺價,不也是這種情況嗎?這種狀況,其實沒有一定的模式,角色隨時可以被代換,所以當你在不同面向主事的時候,真的,多想想。


最後小弟我再提到一本國內作家侯文詠2003年出版的《危險心靈》,裡面的一段故事:2000年時法國的學生們,在五月學潮運動「黑色星期五」中,成功地把當時的教育部長亞雷古爾給轟下了政位,而亞雷古爾卻也是在1968年的五月學運中的改革鬥士,而兩次學運用的標語都是同樣的:「大人都不了解我們」,朋友們,面對反抗、面對權威,你是不是該讓對方了解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