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公民意識、覺醒與PTT現象

Day 2,585, 01:45 Published in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by Marvin Lin
寫在前面
這篇文章是臨時趕完的,依我的打字習慣很可能有嚴重的校稿問題,但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倉促成文,請大家多多體量。

大家可以先去讀神火的文章與下面懶靠的回應,再回來看這篇。當然,如果你有讀過桑德爾筆下對正義的討論會更好!這會是個有趣的議題!

神火文:
http://www.erepublik.com/en/article/-1344-2478547/1/20

在這一年裡,我們很常聽到覺醒這個詞,但怎麼去定義覺醒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大體來說,覺醒應該可以被視為「人具備有自己的主體意識,這個主體意識不但能自圓其說,又貼近世界的真實,而且會自我批判與檢討,然後這份主體意識將主導你看待世界所有事物的好惡與價值。」主體意識可以來自宗教、可以來自科學或各派哲學思潮。正因為這主體意識要能自圓其說,要貼近世界的真實,又要自我批判與檢討,因此得建基在一定程度的知識基礎底下。

所以若你要問我,是不是覺得太陽花運動讓公民都覺醒了?太陽花給台灣社會添了一注活水,但我的答案會是否定的,只能說比過去進步很多了。同時,到這裡為止也是神火的文章想表述的。

但文章是不是說到這裡就好了?當然不是,這只是個開始,也是JD與懶靠想延伸的,其中,懶靠用了觀點這個詞,你也可以把他想成切入事情的角度。而這些角度(或觀點)的背後,就是主觀意識在支配的。以同性戀的例子來說,部份宗教切入的角度就與從個體權益的結果不同,產生了認同與否決兩種推論。反過來說,在不同觀點底下,也可能得出同樣的價值,舉例來說,傳統佛教有輪迴觀,認為人做善事就會在來世中有更好的新生,因此助人為善是好的價值,這點就與從公平公正的角度去看幫助人是好事的結論相同。

那麼什麼才是最適切的觀點?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正確」與「最好」這件事,所以我用「最適」這個詞。一般來說,這得從很多個方向下去看,在這裡就可以從桑德爾對正義的討論去延伸了,不再贅述!基本上大原則還是建構在符合人類社會的最大利益上,但又不能輕忽每個個體!所以我們會談很多東西,談公平、談自由、談法律、談社會結構、談經濟體制,甚至包含娛樂等等。

這才是最難的部份!因為要讓一個人建構足以對所有情勢進行合理判斷的訓練,背後是許多功夫累積的成果,所以我們又可以從下面兩個部份去討論:

1. 社會合理分工

不可否認的,台灣當前的社會運動還是由菁英所主導,這群菁英透過價值的傳遞去尋找呼應自己理念的人們。這群人可能不需要太多的knowledge background,但只要這群菁英所傳遞的價值符合這群人在有限的知識背景下所信仰的基本價值,那這群人就可能站出來捍衛這些理念,這些基本價值可能有公平、善良等等。

然而有些東西不像「老太太因為家貧買不起大衣與米,這個冬天過得很辛苦」這麼容易理解,像經濟、核能等議題本來就該在專業知識份子的教育與領導下去對這些議題進行思辯。然而要進入這些議題雖然有一定的門檻,但議題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要我們每個人都把核能與經濟搞到懂,搞到透徹再來發聲嗎?一來這樣緩不濟急,二來這樣會失去分工的意義,讓社會陷入集體無效率。這個社會本來就要有先行者與Follower,真正該思考的問題是怎麼幫助Follower更精確的掌握議題。

所以幫助理解的懶人包不是罪惡,他可以幫我們快速入門。真正的罪惡是看了懶人包以後,就放棄思考不再深究!

2. PTT的角色

當人在批評懶人包文化時,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要生成一個被認可的懶人包容易嗎?

若是在一般平台,那答案是是相對容易的;但PTT不同,PTT代表的是一個資訊與組成多元、討論公開,且永遠有人對你的發言產生質疑,導致PTT的打臉文化,甚至還有像督割這類的事件給鄉民教訓,讓鄉民變得更僅慎。從PTT產生的懶人包不會是完美,但可信度卻遠比其他的資訊媒介高(如報紙、新聞、FB等)。

PTT的優點正是討論量大,觀點多元,反應快速,因此會快速把站不住角的言論推倒,讓人們更相對接近事實的真相。很多沒碰過PTT的人可能會以為PTT是個小圈圈,但其實PTT人也跟大家一樣,會看TV,會看報紙,他們最大的不同是會在PTT這個平台上把日常所吸收的資訊進行交換與討論,然後交織出其他人可能沒注意到的內容,大幅減少了偏聽現象。與其把PTT當成一個奇怪的組織,不如把他視為一個過濾器與知識站。


講完這些,再回頭談覺醒。

當人的價值體系被建構之後,要調整是很困難的事,所以為什麼信了妙禪就很難回頭,為什麼眼中有了藍綠就很難再拋下?我要講的理論叫認知失調。

因為懶得打字,我就直接引MBA百科的話直接貼上「人有一種保持認知一致性的趨向。在現實社會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處處可見,但外部的不一致並不一定導致內部的不一致,因為人可以把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而達到心理或認知的一致。但是倘若人不能達到這一點,也就達不到認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會產生痛苦的體驗。」

簡單講,就是構成你對世界或某些主題的認知,其背後都有一套主體意識(認知)。這套主體意識不論是不是貼近真實,只要一旦構成,就很難轉變。因為當你碰到違背你這套認知的項目,你會產生負面情緒,並同時降低了你對這項衝擊的判斷力。有位叫Krashen的學者在探討第二外語學習的研究中,特別指出了情感過濾假說(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的推論,認為當學習者處於負面情感(動機、性格與焦慮感)時,他的學習能力將會受到侷限。同時,Krashen也強調,學生所學習的內容要具有可理解性。

當我們把這套理論搬到覺醒這上面來看,會發現要改變人的觀念是件多麼困難的事!當我們所企圖闡述的內容已經被負面情緒所排斥、過濾時,還得同時要能傳遞具有可理解性的內容。此外,這些內容還得突破認知失調的關卡,也就是你一次灌輸的內容要足以推倒認知失調所產生的那堵牆。這麼看來,與其期望別人覺醒,更該想想怎麼讓覺醒的現象能在下一代更為普及。


所以前面講這麼多,我真正想講的是最後一段:教育問題!

哲學與思想的扎根與訓練是必需落實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的,但成績與指標導向的我國教育走向很難落實這套「很難打分數」的課程。過去我國的教改確實有透過打破明星學校觀念、多元入學等方式下手,但反擊的聲浪實在太大,對那些成為實驗品的孩子也的確不公平!畢竟當這個社會的掌權掌錢的中堅階程普遍仍以傳統角度去評鑑人時,卻要新一代的學生試著拋下這些,讓自己成為這些社會中堅眼下的羔羊,又有多少父母與學生自己能接受呢?

這才是百年大計,也是最該討論的問題!否則要談公民覺醒的扎根,恐怕只能祈求這些學生自發性的開始學會思考、喜歡思考,但就算如此,沒有一套完善的哲學教育給這些開始思考世界的人,那種無頭蒼蠅式的摸索會讓多少人真正走上最後的覺醒之路呢?有沒有可能反而讓他們受到奇特思想的吸引呢?如妙禪,他們就是有辦法直接丟給你一套自我意識,直接幫你建構你對世界的認識,這個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能自圓其說,但不會自我批判與檢討。同樣的,這種情況也可能出現在政黨對人民所燻陶的國族意識上,這也就是過去被批判的黨國思想。

只有落實哲學教育,才有真正的公民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