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星空報]玻利維亞 - 坐在金礦上的驢? 前篇

Day 1,785, 05:27 Published in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by doomg4ster

距離上一次介紹國家,已經隔了一陣子,我終於又寫一篇,這次就來介紹玻利維亞。erepublik中,Bolivia是個被阿根廷掌控的國家。我們也很少在現實中的報紙上看到有關Bolivia的消息。你可能對於玻利維亞的印象來自節目,國家地理雜誌HD【危險旅程:玻利維亞】,或者你聽過「天空之鏡」這奇景,其實就在玻利維亞。因此這一次我就挑選Bolivia作為這一次的主題。



Bolivia一詞源於西蒙·玻利瓦(Simón Bolívar),為幫助玻利維亞從西班牙殖民獨立出來的戰爭英雄,當時的玻利維亞地區被稱為「上秘魯( Upper Peru)」。解放上秘魯後,國會議員 Manuel Martín Cru 以 「If from Romulus comes Rome, then from Bolívar comes Bolivia」 (西班牙語: Si de Rómulo Roma, de Bolívar Bolivia),意指「如羅慕路斯之於羅馬,玻利瓦之於玻利維亞」,所以玻利維亞名為Bolivia,紀念西蒙·玻利瓦的貢獻。
PS:羅慕路斯為羅馬城的創立者



玻利維亞屬於南美洲的內陸國家,西北邊鄰秘魯,西南邊接智利、南邊為阿根廷、巴拉圭在東南邊、巴西包圍玻利維亞北邊與東邊,共五個國家包圍者。



玻利維亞雖然是內陸國家卻擁有多樣貌的地理環境,玻利維亞屬於地勢西高東低的國家。西部高地位於安地斯山脈,東部低地包含亞馬遜森林,東北部為平原;中部為安地斯山東坡山麓帶;西部為安地斯山和玻利維亞高原 ,海拔約4000米,為一廣大的山間荒漠高原。安地斯山西段南北縱列,多火山。的的喀喀湖位於玻利維亞與秘魯的交界處。烏尤尼鹽沼位於西南部(波多西省)。



玻利維亞高原因地勢高,又居山間位置,氣候高寒乾旱,年平均氣溫不足10℃,僅的的喀喀湖地區受湖水調節,較為溫和;年降水量150~600毫米,由北向南遞減;植被以灌木半荒漠和荒漠為主。東、西科迪勒拉山脈氣候和植被分佈隨海拔高度和坡向而異,其中處於東科迪勒拉山脈東麓的中部谷地,年平均氣溫17~22℃,年降水量在400~1​​200毫米間,由北向南遞減;土地肥沃,水熱條件較好,適宜各種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生長。東部低地平原的北半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7~30℃,年降水量1800~2500毫米,富熱帶雨林和沿河走廊林,有桃花心木、巴西木、橡膠樹、杉樹等;南半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年降水量750~1250毫米,乾濕季分明,11月至翌年4月為雨季,洪水漫溢,成為澤國,植被為耐旱的稀樹草原,適宜畜牧業發展。

玻利維亞的夏天 - 侏羅紀公園再現!?



最高峰伊利馬尼山(Illimani),海拔6462米。從首都拉巴斯(La Paz)市區就可以看到峰頂。最低處的地點為巴拉圭河(海拔70公尺)位於奧魯羅省。




總面積為1,098,581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28大領土國。
總人口:10,290,003人。

人口組成:Quechuas (克丘亞人) 30% mestizo (麥士蒂索人) 30% Aymara (艾馬拉人) 25% 白人 15%

Quechuas 是南美洲幾個講克丘亞語(Quechua 也譯為奇楚瓦語)的原住民族群的統稱,分布於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等地方。其中,玻利維亞作為全國性語言之一。克丘亞語自成語系,每個原住民族群都有自己的方言。在玻利維亞有Kolla和Kallawaya兩個族群。

mestizo,麥士蒂索人,又譯為梅斯蒂索人、馬斯提佐人,是西班牙語(Mestizo)與葡萄牙語(Mestiço)中的詞語,曾於西班牙帝國與葡萄牙帝國使用,指的是歐洲人與美洲原住民祖先混血而成的拉丁民族。它也用於部分亞太地區(菲律賓),但指的是歐洲人與其他當地祖先所生的混血兒。此詞語主要特別指的是歐洲血統與美洲印第安人血統的混血兒,其人口主要分布於拉丁美洲。

Aymara 艾馬拉人是南美洲安第斯及阿爾蒂普拉諾地區的土著民族,大約有2百萬以上的艾馬拉人生活在玻利維亞、秘魯和智利,其中大部分生活在農村。他們在15世紀臣服於印加人前以及16世紀歸順西班牙殖民者以前,已經在南美大陸上生活了數個世紀。種植、放牧和捕魚是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

玻利維亞官方語言:西班牙語 60.7%, 克丘亞語(Quechua) 21.2%, 艾馬拉語(Aymara) 14.6%
宗教:羅馬天主教 95%,新教 5%

玻利維亞全國劃分為九省



時區: UTC-4 較台灣慢12小時
獨立日:1825年8月6日
首都:玻利維亞擁有兩個首都,一個為憲法首都 - 蘇克雷(Sucre) ,另一個為實際首都 - 拉巴斯(La Paz)



拉巴斯是西班牙人在一個印加村落的基礎上於1548年建立的,當時是為從波多西銀礦到秘魯利馬的車隊提供歇腳之處,西班牙語意為“和平之城”。因為地處山谷內,人們選擇這裡來暫時躲避高原嚴酷的氣候。村莊被親切地稱為“我們的拉巴斯夫人”,以此來贊美這個地區宜人的氣候。十八和十九世紀,拉巴斯發展為高原地區的主要供應點和眾多採礦活動的中心。 1898年,玻利維亞大部分政府機構從蘇克雷遷往拉巴斯。從此拉巴斯成了事實上的首都,全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全國第一大城市,而蘇克雷只是保留了法定首都的名義。從城市通往智利和阿根廷的鐵路、把拉巴斯與國內其它地區連接起來的公路綱以及埃爾阿爾托國際機場更是使城市變成了玻利維亞重要的交通樞紐。海拔高度超過3,600公尺,為世界海拔最高的首都。






El Gran Poder節日 在拉巴斯的活動的片段
Morenada嘉年華的宣傳影片




在歐洲人到南美洲之前,居住在此地的為美洲原住民,其中以蒂亞瓦納科(Tiwanaku)為最強大的勢力,在當時的的喀喀湖的水位比現今要高,蒂亞瓦納科為的的喀喀湖的港口都市。最早在西元前1500年已經有農業活動,在西元300年到1000年間,蒂亞瓦納科勢力不斷擴張形成蒂亞瓦納科帝國,在帝國後期,他們與來自秘魯地區的Huari帝國在秘魯地區競爭。西元1100年後,蒂亞瓦納科帝國開始瓦解,現今考古學者認為原因是氣候變遷,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農業系統的崩潰。西元1200年後,蒂亞瓦納科的崩潰,使的的喀喀湖地區興起艾馬拉人(Aymara)組成的七個地區性王國,這七個由艾馬拉人組成的王國相互競爭。這一直持續到西元1450年,都被印加帝國(Inca)併吞。

蒂亞瓦納科帝國


印加帝國官方語言為克丘亞語(Quechua),首都位於秘魯的庫斯科。印加帝國主要信仰太陽神因蒂,並自認為太陽神的後裔。傳說中太陽神派了他的一對兒女曼科卡帕克和馬奧克約向印加人民教導曆法、律制等。每年的6月24日是印加帝國最重要的節日-太陽節,印加人民會在這個時候把自己的農作物和家畜獻祭予太陽神,感謝太陽神每年賜陽光到大地,令動物可以成長和農作物可以豐盛。中美洲墨西哥的阿茲特克人與印加人一樣,都是膜拜太陽神。而尤卡坦半島的瑪雅人則不然,瑪雅人是膜拜羽蛇神(但印加人也有類似羽蛇神的神祇:創世神-維拉科查,以如同白人般形象出現)。而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都有大規模活人獻祭的宗教儀式,印加人倒沒有,印加人會把自己貴重的物品,黃金,或者農作物和家畜獻給神明,偶爾以活人獻祭。

在印加帝國統治期間,玻利維亞地區被稱為科利亞蘇尤(Kollasuyo),是印加帝國的四大行政區之一,行政區最長官只對皇帝負擔並監督區下的省長,控制當地的艾馬拉貴族。印加人採用一種名「Mit'a」的制度,強迫當地的印地安人從事採礦、從軍等工作並給與勞動所得。雖然印加人的制度是較集權的,不過並未改變艾馬拉王國鬆散的組織,在保證印加人的權威下,艾馬拉貴族還可以保有權力、財產,當地的宗教與語言也可保留下來,不過貴族的孩子要送去首都庫斯科學習。

印加的擴張(1438-1527)


在西元1470年,艾馬拉人反抗印加帝國的統治,印加人擊敗艾馬拉人,並開始實行名為「Mitma」強制移民政策,遷移大量印加人到殖民地。目的傳播印加文化、語言,使當地對印加帝國保持忠誠。在現在大量克丘亞(Quechua)遺蹟就是這政策留下來的影響。不過對於玻利維亞平原地區的游牧民族,印加人沒有能夠控制此地,因此能保有原來的生活方式。

印加帝國的全盛時期的統治者 瓦伊納·卡帕克(克丘亞語:Wayna Qhapaq)去世後,印加帝國陷入瓦斯卡爾(Huáscar)與阿塔瓦爾帕(Atahualpa)王位之爭而內耗,稱為「Inca Civil War(1529年到1532年)」。由於內戰導致人口大量減少,加上印加軍隊的裝備是以木棒、石頭為主,而且印加士兵從沒見過馬這種生物,導致士氣大失,面對西班牙人入侵幾乎無抵抗之力。在阿塔瓦爾帕被西班牙人法蘭西斯克·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處死後,印加帝國滅亡。

雖然印加人很快被西班牙人擊敗,不過印加人的反抗很快就開始,在西班牙殖民時期,反抗不斷。西元1537年西班牙人扶植一個傀儡皇帝 Manco Inca 。很快的,Manco Inca反抗西班牙統治,一直到西元1572年印加最後一位領袖圖帕克·阿馬魯(Túpac Amaru)兵敗被殺。

西班牙人在波托西(Potosí)發現銀礦,此銀礦為當時西方世界純度最高的銀礦。在西班牙總督Francisco de Toledo發現印加帝國採取的強迫勞役制度「Mit'a」後,當時印地安人因疾病大量死亡導致的勞動人口產生缺口,他在Mit'a基礎上採取更強硬的作法,強迫大量農民變成礦工。礦藏所在的地區很快就形成了都市,尤其波托西,是當時西半球最大的都市,人口15萬以上。

Potosí圖


隨著西班牙人到來的還有天主教傳教士,向印地安人傳教。在1605年,拉巴斯(La Paz)和聖克魯斯(Santa Cruz)成立天主教教區。在1624年耶穌會在蘇克雷成立上秘魯第一座大學 - University of Saint Francis Xavier。印地安人面對殖民有著不同的反應,許多人打破傳統並積極在經濟市場獲益,還利用法庭保護自己的貿易獲利。然而有更多印地安人堅持自己的傳統,不服西班牙人統治,單在18世紀,在玻利維亞與秘魯的起義就超過100起以上。在18世紀後期,Criollos(在新大陸出生的西班牙人)對於西統治不滿,特別是當西班牙王室改革殖民地行政組織時,只保留Peninsulares(在西班牙出生的西班牙人)職務。

西班牙王室的權威在拿破崙戰爭(1803–1815年)中遭到削弱,1809年玻利維亞獨立戰爭開始,由Criollos領導獨立軍分別在蘇克雷與拉巴斯建立軍政府。當時獨立軍有許多軍閥,對抗忠於西班牙王室的保皇軍。這兩派軍閥相爭到1824年阿亞庫喬戰役(Battle of Ayacucho)中,由安東尼奧·何塞·蘇克雷(Antonio José de Sucre)率領獨立軍擊保皇軍解放秘魯,在1825年2月進軍上秘魯,解放該地。

西蒙·玻利瓦


1825年8月6日,將軍蘇克雷在上秘魯的丘基薩卡召開國民代表大會,宣布該地區獨立,成立玻利維亞共和國。西蒙·玻利瓦成為玻利維亞第一任總統,繼任者為蘇克雷。雖然西蒙·玻利瓦為玻利維亞第一任總統,可是也時任秘魯、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共和國總統,他其實不認同玻利維亞從秘魯獨立出去。1826年蘇克雷當選為新成立的玻利維亞的總統,1828年4月,一批軍官與地方保守派勾結,在丘基薩卡(Chuquisaca)發動叛亂反對蘇克雷。為了避免內戰和國家分裂,他在1828年8月2日辭職,1830年死於暗殺。哥倫比亞的蘇克雷省、玻利維亞的蘇克雷城及前厄瓜多貨幣以他命名。

蘇克雷


第七任玻利維亞總統桑塔·克魯斯(Santa Cruz)編輯拉丁美洲第一部民法與商法,運用銀的貶值提供政府資金,建立保護性關稅,及降低採礦稅,從而提升採礦量。1836年他建立 秘魯-玻利維亞聯邦,對抗智利的向北擴張。這引起阿根廷與智利的聯盟宣戰。雖然阿根廷最終被擊退,不過在1839年1月20日的Yungay戰爭中被智利軍隊擊敗,導致秘魯-玻利維亞聯邦解體。桑塔·克魯斯流亡到厄瓜多爾。

秘魯-玻利維亞聯邦


接下來四十年間,玻利維亞的政局陷入反覆的動蕩,軍閥政治影響整個玻利維亞。秘魯總統阿古斯丁·加馬拉(Agustín Gamarra)率領秘魯軍入侵玻利維亞,在1841年11月18號的Ingavi之役,由玻利維亞第11任總統何塞·巴利維安(José Ballivián)率領玻利維亞軍擊敗,阻止秘魯向玻利維亞的擴張。

曼努埃爾·伊西多羅·貝爾蘇(Manuel Isidoro Belzu)在1848年到1855年為玻利維亞第15任總統,他鼓吹安地斯人的主義,被視為安地斯民粹主義的前身,沒收地主的土地並煽動印地安人攻擊地主家。形成恐怖與疏離的統治,在他任內躲過42次的政變事件。

貝爾蘇辭職總統後,由豪爾赫·科爾多瓦(Jorge Córdova)繼任為貝爾蘇兒子,因此普遍認為是貝爾蘇統治的延續。在1857年何塞·馬里亞·利納雷斯(José María Linares)發動軍事政變推翻科爾多瓦的統治,成為第一位親平民的總統。在他任內,在亞他加馬沙漠(Atacama Desert)中發現硝石礦,這也成為後來與智利爆發「硝石戰爭」的導火線。

太平洋戰爭前的領土分布



在1874年智利同意來解決與玻利維亞南緯24度的領土邊界,換取玻利維亞對智利硝石企業的25年不加稅承諾。不過在1878年,玻利維亞總統希拉蕊昂·達薩(Hilarión Daza)打算在出口稅增稅,引發智利的不滿。達薩拒絕撤銷加稅的決定,智利派遣軍隊在1879年2月14日登入玻利維亞沿海地區。玻利維亞與秘魯以反對智利謀取各該國濱臨太平洋岸之硝礦產為由,組成聯盟。在1879年3月1日對智利宣戰(即南美史上之硝石戰爭,亦稱太平洋戰爭),戰爭持續到1883年7月10日 Huamachuco之役 秘魯軍最終被置利軍擊敗。玻利維亞因而喪失其濱海之安托法加斯大省(Antofagasta),成為內陸國家,秘魯則喪失包括亞瑞加港(Arica) 之達拉帕卡省。

Huamachuco之役


硝石戰爭是玻利維亞歷史上的轉捩點,玻利維亞政壇團結起來指責智利的侵略戰爭,強化整個國家精神。至現今,玻利維亞不放棄爭取出海口的機會。在戰爭後,礦業企業家成為重要的經濟集團,分別支持保守黨與自由黨。這兩個黨是玻利維亞從戰後和20世紀上半的政壇主要影響力。

保守黨在1880年到1899年統治期間,銀價的價格好加上銅、鉛、鋅、錫產出,經濟相對良好。在1900年後自由黨興起,錫礦產量超越了銀礦,由錫礦企業家支持的自由黨推翻由銀礦企業家支持的保守黨統治,將首都從蘇克雷遷往拉巴斯。1914年後,共和黨興起,在1920年發動政變推翻自由黨的統治。在這些政黨相繼統治的時期算是玻利維亞歷史相對平緩的時期,可是印地安人並未受到良好的對待,加上持續性的政策往礦業偏移,印地安農民的起義也時常發生。雖然印地安原住民佔人口一半以上,不過生活條件惡劣,他們被迫在礦山與莊園工作,被剝削受教權、經濟機會與政治參與。

在20世紀初20年代,格蘭查科地區發現石油,格蘭查科(Gran Chaco)位於巴拉圭河以西、安第斯山脈以東、亞馬孫盆地以南,潘帕斯草原以北,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但人煙稀少、缺乏物產。玻利維亞和巴拉圭對格蘭查科北部約26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歸屬一直存在爭執。兩國為爭奪石油資源紛爭愈加激烈,從1928年起,兩國之間頻頻發生武裝衝突。而世界主要石油巨頭以及鄰近國家也捲入其中,美孚石油公司和智利支持玻利維亞,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和阿根廷支持巴拉圭。

格蘭查科地區


玻利維亞在得到了美孚石油公司的巨額貸款,並向英美等國購買了包括坦克、飛機在內的大批新式武器後,軍事實力大大超過巴拉圭。玻利維亞於是在1932年6月15日出兵佔領了北查科荒漠中的亞基薩卡鹹水湖地區,以這一次小規模邊界衝突為借口向巴拉圭正式宣戰,大廈谷戰爭(Chaco War)全面爆發。

戰爭初期,巴拉圭由於戰爭準備不足且裝備陳舊,缺少武器,甚至有的士兵沒有槍枝而使用彎刀作武器。巴拉圭軍因而明顯處於下風。8月初,巴拉圭進行了全國總動員,1933年5月10日,巴拉圭向玻利維亞宣戰。雙方戰至1933年10月,受到阿根廷的軍事支援與通訊協助,巴拉圭軍在何塞·費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維亞(José Félix Estigarribia)中校指揮下扭轉了戰局,12月由於玻利維亞的德國軍事顧問漢斯·孔特將軍(General Hans Kundt)指揮失誤,並且不諳地型,加上氣候乾燥導致玻利維亞軍士兵缺水並且大量死亡,且由於軍隊重型裝備不習於在熱帶雨林的泥濘地型移動,顧因此拖延軍機使玻利維亞軍遭到慘敗,隨後,佩尼亞蘭達將軍接替了孔特的指揮權。1934年,雙方又經過一年的戰爭均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此時巴拉圭方已佔領了有爭議的北格蘭查科的絕大部分地區,並將戰線推進到玻利維亞境內。1935年2月玻利維亞軍在比亞蒙特斯打退了巴拉圭軍的進攻,此時雙方都損失慘重,無力再戰。

大廈谷戰爭



1935年6月在阿根廷、美國及其他南美國家的調解下玻、巴雙方達成停火,7月21日,雙方簽訂《布宜諾斯艾利斯和約》,巴拉圭獲得北格蘭查科地區約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並稱之為「查科地區」(Chaco);玻利維亞獲得約8萬平方公里,並得到經巴拉圭河進入大西洋的航行權。阿根廷外長卡洛斯·薩維德拉·拉馬斯(Carlos Saavedra Lamas)也因成功調解這次戰爭而獲得1936年諾貝爾和平獎。

3年的戰爭,雙方共死亡10萬餘人,其中玻方約6萬人,巴方約4萬人,使這兩個本不發達的南美國家被拖到了崩潰的邊緣。對於戰敗玻利維亞的損失更加慘重,加上1883年硝石戰爭的失敗,玻利維亞自獨立後已經喪失了50%的土地。


玻利維亞的領土損失



1936年玻利維亞國家石油公司建立。自大廈谷戰爭戰敗後,玻利維亞產生國民革命運動,催生出Movimiento Nacionalista Revolucionario政黨,簡稱MNR。MNR以中產階級政治聯盟為主,避開馬克思主義,採用更貼近玻利維亞社會現實的社會主義。MNR實行成人普選產生,進行了徹底的土地改革,促進農村教育,並於1952年,將全國最大的錫礦山國有化。特別的是歷史上第一次,國家試圖將其納入艾馬拉語和克丘亞語的農民,總共佔總人口的65%以上。它標誌著玻利維亞歷史上原住民與國家關係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在1964年,雷內·巴里恩托斯(René Barrientos)發動政變推翻MNR政府,此事被認為是國民革命運動的結束,也開始長20年的軍政府統治時期。在1981年加西亞·梅薩(García Meza)被迫退位的軍政府後,長達14個月的軍事叛亂,終使軍方召開國民代表大會,選出一個新的總統。埃爾南·西萊斯·蘇亞索(Hernán Siles Zuazo)於1982年選舉成為總統,因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導致經濟體系管理不善和軟弱的領導,迫使他提前一年宣佈總統大選。

2005年總統大選中,埃沃·莫拉萊斯(Evo Morales)成為玻利維亞歷史上第一位原住民總統,是艾馬拉人。莫拉萊斯上台後大力鼓吹本土化與印地安民粹主義及強調社會主義式之平等,造成資產階級憂慮與激化國內族群與東西省分對立。現任政府上台後,擬重訂符合國情之憲法,嗣因首都搬遷及各省自制問題,致制憲進程受阻。為貫徹其社會主義路線,政府以強行通過新憲草案及天然氣稅金統籌分配款案(IDH),導致朝野及東西部省分嚴重對峙,東部四省分更自行辦理省自治規章公投以為抵制。為解決朝野尖銳對立,於2008年8月10日舉辦總統/副總統及省長信任公投,公投結果為總統及東部反對黨各省長均獲高票支持,僅反對黨之玻京及Cochabamba二省長遭罷免。總統以罷免公投所獲近7成支持率,宣告IDH案維持執政黨原議,並以行政命令宣告於2008年12月7日辦理憲草公投。東部各省除宣告不接受非法公投外,並進行暴力抗議,佔據中央政府機關各省辦公室、機場及於主要幹道堵路抗議。暴力抗議持續二週時間,在Pando省出現暴力對峙,導致近30人死亡、百餘人失蹤,政府宣告該省進入戒嚴,朝野始於國際組織監督下進行和談,並於2008年10月達成協議,執政黨同意修改新憲草案達百餘條,反對黨則同意通過憲草公投法並於2009年1月25日辦理憲草公投並獲通過。新憲通過後,政府旋依新憲增設三部會,將內閣首長擴大為20名,於2009年12月依新憲進行總統、副總統暨國會議員大選。莫拉萊斯連任總統。2009年3月26日,莫拉萊斯簽署最高法令宣布將原國名「玻利維亞共和國」(Republic of Bolivia)改為「玻利維亞多民族國」(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

現任總統



國旗

正式制定於1888年。由紅黃綠三色橫條組成。政府旗與軍旗在黃條的正中央還鑲有著玻利維亞的國徽。旗面上的紅色象徵著人民作戰時的英勇氣概;黃色象徵著玻利維亞境內豐富的礦產資源;綠色象徵著玻利維亞的經濟重點---農業。


國徽

玻利維亞國徽中央圖案為橢圓形盾徽,繪有高山和礦坑入口,有太陽在山後。平原上有羊駝、小麥和樹。外環書有國名,下面有十顆星,代表了現有九個省和在1879年在與智利的交戰中失去的、唯一的沿海省份。後為國旗、大炮、步槍、斧頭和自由之帽。橢圓形上方有月桂和橄欖枝條,以及振翅中的安地斯神鷹。


國歌
Himno Nacional de Bolivia
童言童語版

也被稱為「Bolivianos, el Hado Propicio」
作曲者😕eopoldo Benedetto Vincenti
作詞者:José Ignacio de Sanjinés Barriga
1851年作為國歌

國會:國會分參、眾兩院,皆由人民直選;參院由27名議員、眾院由130名議員組成,任期同為5年。

內閣:現任內閣部長20名,由總統任命,計有外交部長、總統府部長、內政部長、國防部長、財政部長、經濟部長、教育部長、勞工部長、農業部長、永續發展規劃部長、礦業部長、碳氫資源部長(石油、天然氣)、衛生及體育部長、公共工程部長、司法部長及水資源部長、國家法權維護部長、文化部長、地方自治部長及機構透明暨反貪污部長。

主要政黨:社會主義運動黨(MAS)、社會民主力量陣線[PODEMOS,包括國家民主行動黨(ADN)]、國家團結黨(UN)、國民革命運動黨(MNR)、左派革命運動黨(MIR)、新共和勢力黨(NFR)等。

玻利維亞副總統的結婚典禮



看完記得Vote一下
觀過此文章人數
認識國家系列
[梵谷星空報]阿爾巴尼亞介紹文
[梵谷星空報]塞爾維亞RL介紹文 賽亞人無雙啊
[梵谷星空報]墨西哥RL介紹 滿滿餡料的墨西哥捲餅
[梵谷星空報]保加利亞 玫瑰之國 派包喔
[梵谷星空報]波蘭--平獨鎮露大波波 前篇
[梵谷星空報]波蘭--平獨鎮露大波波 後篇
[梵谷星空報]迷航的無敵艦隊 西班牙 上篇
[梵谷星空報]迷航的無敵艦隊 西班牙 中篇(多圖)
[梵谷星空報]迷航的無敵艦隊 西班牙 下篇(多圖)
美化erep動手作
[梵谷星空報]對抗無頭雞的萬惡美工組
[梵谷星空報]再次向美工組衝擊
[梵谷星空報]用stylish自定erep背景(火狐版)
[梵谷星空報]用stylish自定erep背景(google瀏覽器版)
特輯
[梵谷星空報]蝴蝶王國 - 台灣
[梵谷星空報]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每天用完2400體不是夢?!
台武聯IRC教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