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俩才是世仇(6)

Day 2,789, 21:49 Published in China Argentina by Sundaykid

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世纪恩怨(文长慎入)
原文网址: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1_12_11_62941.shtml
发表时间:2011-12-11

12月9日,欧盟峰会未能批准塞尔维亚的候选国地位。这一结果令塞尔维亚政府非常失望。今年7月北科索沃塞族人为了抵制阿族人的统治,设置了多处路障,并与北约部队发生了数次流血冲突。科索沃局势持续紧张,塞尔维亚加入欧盟的进程也受到影响。直到本月2日,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才在欧盟的调解下达成检查站协议,局势得以缓和。而这些成果没有改变德国的反对态度。同一时间,克罗地亚与欧盟签署了入盟协议。克罗地亚在欧洲–大西洋一体化过程中远远走在了塞尔维亚的前面。
一、军事边疆
公元七世纪,斯拉夫人大规模涌入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是南斯拉夫的两大民族。塞尔维亚的人口和土地最多,克罗地亚则仅次于塞尔维亚。两大民族围绕着南斯拉夫的领导权和民族利益,展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明争暗斗。其斗争的激烈和残酷程度在世界各国民族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巴尔干半岛曾处于东、西罗马帝国的边界线,后来又长期是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的争夺焦点,二战后则位于两大阵营冷战的前沿阵地。受地理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作为兄弟民族的塞尔维亚族人和克罗地亚族人分别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历史。
塞尔维亚族人信奉东正教,使用西里尔字母;克罗地亚族人信奉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前者的传统盟友是俄罗斯和希腊等东正教国家,后者则与中、西欧国家联系较多。
塞尔维亚人的最初发祥地并非科索沃,而是如今桑贾克地区的新帕扎尔附近。杜尚统治的奈马尼亚王朝是塞尔维亚历史上鼎盛时期。十五世纪,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攻击,大量塞尔维亚人向北迁移。南斯拉夫人在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夹缝中生存。
为了抵抗土耳其人,哈布斯堡王朝在领土南端建立了军事边疆。两大帝国势力此消彼长,边疆地区也随着变动。总体而言,多数塞族人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另一部分则生活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军事边疆。克族人则基本上接受哈布斯堡王朝的治理。
1699年两大帝国签署《卡尔洛夫齐条约》,双方以萨瓦河为界,这也就是今天克罗地亚和波黑的大致边界。军事边疆分为三部分,自西至东依次是克罗地亚边疆、斯拉沃尼亚边疆和巴纳特边疆。军事边疆由奥匈帝国直接管辖,其居民有相当比例的塞尔维亚人。直至1881年,军事边疆的中西部才划归刚成立的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
二、残酷的二战
长期在异族统治下,南斯拉夫人有着强烈的愿望,期待着建立一个统一的斯拉夫国家。1918年,“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成立,后来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在这个国家里,统治者是塞尔维亚的卡拉乔尔杰王朝。虽然塞尔维亚人在政治上占了优势,但是克罗地亚人利用国际和国内矛盾,获取了实质性的利益。根据1939年的一项协议,克罗地亚得到了达尔马提亚,成为王国内部最大的自治区。
1939年的协议是因为战争临近,塞尔维亚统治者急于安抚克罗地亚人而做出的巨大让步。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克罗地亚人不仅没有成为塞尔维亚人的同盟,反而变本加厉残害塞尔维亚人。二战以前是塞、克争斗的第一阶段,从实际效果上看,二者平分秋色。
1934年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在法国遇刺身亡。这一事件背后有克罗地亚法西斯组织“乌斯塔沙”的影子。二战期间,乌斯塔沙在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的扶持下,成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残酷迫害塞尔维亚人、犹太人和罗姆人。在乌斯塔沙之前,塞、克两族虽然有矛盾,但从未有过大规模的屠杀。独立国教育和文化部部长布达克说:“塞族人应杀掉1/3,赶走1/3,剩下的1/3改信天主教。”
乌斯塔沙暴行有多少受害者,确切数字众说纷纭。据以色列的亚德-瓦舍姆大屠杀资料中心统计:约50万塞尔维亚人被杀害,25万被驱逐,20万被迫改信天主教。在最大的集中营亚塞诺瓦茨,约10万被屠杀,其中多数是塞族人。
乌斯塔沙的暴行,连意大利法西斯都看不下去,塞尔维亚人转而寻求意大利占领军的庇护。出于报复的目的,塞族人的“切特尼克”也屠杀了不少克族人和穆斯林。但其屠杀的数目和规模远远不能与乌斯塔沙相提并论。
三、社会主义南斯拉夫
社会主义南斯拉夫成立后,塞族和克族第二次生活在一个国家中。南斯拉夫的领导层具有充分的民族代表性,例如“建国四巨头”铁托、兰科维奇、吉拉斯、卡德尔分属克罗地亚族、塞尔维亚族、黑山族和斯洛文尼亚族。
铁托刻意淡化民族矛盾。例如,将亚塞诺瓦茨称为“法西斯主义”暴行,回避施虐者和受害者民族属性;将切特尼克和乌斯塔沙同等对待。与铁托的愿望相反,人们没有忘记过去,留下一个未愈合的伤口。一段苦难的历史,如果建立在掩盖事实而不是揭露真相的基础上,永不会实现真正的和解。
“身为克罗地亚人的铁托,严重损害了塞尔维亚的利益,例如成立了马其顿共和国,使之脱离了塞尔维亚的管辖;规定波黑穆斯林成为一个单独的民族,使塞尔维亚人丧失了在波黑的主导地位;授予科索沃自治省准联邦成员资格,为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埋下了隐患。”
诚然,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具有特殊性,成立自治省从道理上说得过去。但克罗地亚境内的达尔马提亚和克拉伊纳也具有特殊性,为什么不成立自治省呢?前者长期独立于克罗地亚本土,后者主要是塞族人。显然,这对塞尔维亚极其不公平。
1966年的兰科维奇事件是一场集权和分权的斗争,并非针对塞尔维亚,因为接替其职务的仍是塞族人。事件引发了民族主义势力的抬头,例如1971年爆发的“克罗地亚之春”。铁托撤换了克罗地亚共和国的领导人,但随即又撤换了塞尔维亚共和国的领导人。社会主义南斯拉夫没有解决塞、克的民族矛盾。
四、南斯拉夫解体
解体过程中,不仅有米洛舍维奇的大塞尔维亚主义,还有图季曼的大克罗地亚主义。1991年3月的卡拉乔尔杰沃会议,二人就如何瓜分波黑形成了共识,但是没有触及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人。
现代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边界渊源于1931年南斯拉夫王国的行政区域划分线。1945年社会主义南斯拉夫成立了以吉拉斯为首的委员会,负责解决塞、克边界问题。塞、克的最终边界就是以吉拉斯委员会的方案为基础,经过微调定型。塞尔维亚无法直接改变塞、克两国边界,只能策动克境内的塞族人独立。
1991年12月,“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成立,巴比奇、哈季奇、马尔蒂奇先后出任总统。这三个人全部被前南法庭指控犯有战争罪行。巴比奇自己承认犯有反人类迫害罪,被判处13年监禁,在马尔蒂奇案中作证时自杀。马尔蒂奇被判处35年监禁。哈季奇于2011年7月被捕,成为最后一个被抓获的前南战犯。该共和国包括克拉伊纳、西斯拉夫尼亚、东斯拉夫尼亚三部分。
马尔蒂奇拒绝了国际社会提出的塞族人高度自治计划,彻底堵死了和平解决的大门。1995年5月,克罗地亚发动“闪电行动”夺回西斯拉夫尼亚;8月发动“风暴行动”攻占全部克拉伊纳。克拉伊纳的塞族人大逃亡,重演了1690年的一幕:牧首阿尔塞尼耶三世带领大批塞族人逃离土耳其的统治,从科索沃向北方大迁移。塞尔维亚方面称,在两次军事行动中,有25万塞族人被迫离开家园。剩下的东斯洛文尼亚,则于1998年1月重返克罗地亚的治理。
通过战争,克罗地亚成功地清除了最大的心腹之患:境内的塞族人。数十万塞族人被迫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了几个世纪的家园。克罗地亚成为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最大的赢家。连图季曼都不相信能取得如此彻底的胜利,他说:“他们几天内就走了,好像他们从未在这里呆过。”
五、今日塞克关系
有人把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关系,比成德国和法国。德国和法国曾经是长时间的竞争对手。如今同属于欧盟,而且是该组织的两架发动机。虽然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领导人表现出一些和解的意愿,但两国的矛盾依然尖锐。
首要分歧在于战犯和难民。2011年4月,“风暴行动”的指挥官戈托维纳被判处24年监禁。联合犯罪集团的头子是图季曼,成员包括克罗地亚国防部长苏萨克等人。在战争期间,发生了数起塞、克两族的相互屠杀事件,影响最大的是武科瓦尔屠杀,死亡人数为二百多人,远远不能与波黑的斯雷布雷尼察屠杀相提并论。1999年克罗地亚向国际法院起诉南联盟种族灭绝。这一案件仍在审理过程中。
在克罗地亚政府军攻占克宁的8月5日,成为克罗地亚的国家节日——“胜利日”。每年的这一天,克罗地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而塞族人则沉痛悼念受害者。民族的创伤始终不能愈合。在1991年的人口普查中,塞族人占克罗地亚总人口的12.2%,战争期间塞族人占领了克罗地亚的27%的领土。到了2001年,塞族人仅占克罗地亚总人口的4.5%。克罗地亚前总统梅西奇承认克罗地亚的塞族人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
其次,克罗地亚积极支持科索沃独立。2009年12月,克罗地亚参加了国际法院听证会,明确提出科索沃有权独立。2011年8月,克罗地亚总理科索尔访问科索沃,称:两国在反对“大塞尔维亚”主义过程中,成为了最好的朋友。2010年1月,即将卸任的克罗地亚总统梅西奇说:“如果波黑塞族共和国举行独立公决,克罗地亚将派兵干涉。”这一言论令人震惊。
在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长达数个世纪的竞争中,克罗地亚虽然处于劣势,但充分利用国际局势占尽了便宜。如今,克罗地亚已加入了北约,并即将成为欧盟成员国,在欧洲–大西洋一体化过程中取得了先机。
反观塞尔维亚则是困难重重,科索沃成为该国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沉重包袱。已失去克拉伊纳的塞尔维亚又面临着失去科索沃。南部的普雷舍沃山谷、西南的桑贾克、北方的伏伊伏丁那,都是塞尔维亚的隐患。在申请加入欧盟的过程中,克罗地亚很可能为塞尔维亚设置障碍,两国的关系紧张和微妙。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两国决定着波黑的命运,是巴尔干地区最重要的国家关系之一。